6.24.2016

跟著NASA來認識太空吧!NASA - A Human Adventure 一場人類的冒險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2016.5.28-9.18
文/CHING-YI CHANG



NASA – A Human Adventure Exhibition – Promotional video from Jukka Nurminen on Vimeo.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之父)

一個國家對於航太科技的投入,亦代表對於未來國力的展望,太空科技影響了能源、運輸、醫學、建築、工商產業甚至到家用產品的發明及進展。人類也不斷在科幻片中想像未來世界的模樣,許多電影中的科幻想像,如今都成為現實或發展應用(像是人工智慧、超音波儀器、絕緣物料等等)。

這次NASA巡迴世界的展覽<NASA - A Human Adventure>,帶著大型精緻的物件登場,用物件組成不同展區,講述人類前進探索宇宙的故事。太空主題的展覽向來對大眾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非常適合家庭觀眾前去觀賞。現在就讓我們開始探索宇宙中的冒險故事吧!

走過火箭發射架進入展場!(以下展場照片由CHANG提供)

1. NASA的歷史

一進入到展場,觀眾便穿越火箭發射架,發射架同時也是管線燃料及電力連接的結構。穿越了類似時光走廊的空間,可以看到從前的小說戲劇中,如何去想像太空宇宙的故事。

緊鑼密鼓地來到NASA的緣起,在美蘇冷戰的時代背景下,NASA(全名為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創立於1958年,是美國聯邦政府的行政部門負責民用太空計畫,以及航空航天研究的獨立機構。在太空競賽中,甚至將猩猩送上星球中,展示了許多當時的雜誌報導及具有紀念意義的物件。

俄羅斯太空人小物件。
郵票上充滿太空計畫的圖像設計。
美蘇的太空競賽。
對於經典的LIFT雜誌而言,太空探險更是經常登上封面的主題。
美國甘迺迪總統演講片段。
太空人周邊產品,世人對太空冒險總是有多種想像。

2. 火箭,實現了人類前往宇宙的夢想

進入到下一展區就可以看到在玻璃上,有許多算式,代表著科學家對火箭動力的研究。在展場中則放置大型的複製模型,展示多級火箭主體、太空船、發射載具,以及發射火箭的影像,讓觀眾一窺這些大型精密機械的細節,揭示NASA的科學家致力於火箭計畫的研究發現。

(圖左)火箭飛行軌跡,
(圖中)因為燃燒,火箭質量會減少,因此需計算質量與飛行速度的關係,
(圖右)計算火箭推力公式。

木星號頭錐,是由陶瓷材料開發製成,
避免受到地球大氣層時所產生的巨大高溫(超過1,000°C)。
神農5號1比10的模型,是開發出來支援人類探索月球的阿波羅計畫,
它在1968年到1972年間運送了24名太空人登陸月球,其中12人在月球中行走過。


阿波羅太空船(Apollo Spacecraft),服務艙為指揮艙
提供推進電力與各種消耗品的儲存空間。


3. 在月球上漫步

在下一區,展示了許多科幻電影常見的物件,像是太空衣、太空食物、登月艙及探測器等等的物件:在未知的宇宙中,太空人如何展開陌生星體的探測、取得數據,讓地球人類對太空的認知又更進一步。


這些太空食物支撐著太空人漫長無味的日常,令人訝異的是,這些看似糨糊般的黏稠流體,都有不同的口味。美國太空實驗室開發的太空食品有:混和義大利菜(10)、麥片(11)、牛肉餅(12),俄羅斯的太空食品則越橘糖(17)、乳酪凝塊與蘋果泥(18)、豬肉燉牛肉(20)、乾肉和馬鈴薯泥(21)、鱘魚佐番茄醬(22),吃起來會不會口感都一樣呢?
太空衣經過多次演變成為目前的樣態,
除了NASA的徽章之外,還會有太空人國家的國旗。
月面車是用設計用來探索月球表面並將資料傳回地球,它是遠端遙控,電力由太陽能板提供,搭配了三個攝影機、四個全景照相機,另外探測儀器還可以測量土壤、太陽X射線、紫外線等天體光度測量計。
阿波羅月球車花了17個月就開發出來,可以讓太空人在不受裝備限制下移動,補助太空人進行工作。



阿波羅登月艙局部,它可以乘載兩個船員從月球軌跡到月球表面及返回。

斑剝的太空船登月艙接合器(SLA)艙門。
4. 返回地球的艱辛路程

完成了探索的旅程,太空人要如何返回地球呢?在接著的展區當中,展出許多太空人所攜帶的物件及搭乘的載具,平安地讓太空人回到地球。


太空人要攜帶救生包及救生筏包,當太空船降落在海上使用。
阿波羅指揮艙(CM)降落傘。
在電影中,總是會看到休士頓控制台的大型螢幕及眾多研究人員在此與太空人對話、支援緊急的情況。

雙子星太空梭,在1965年5月23日進行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
5. 臺灣的航太科技發展

接著也介紹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進行的衛星計畫,偏向知識性的學習,在這裡觀眾可以學習到人造衛星的載具分類、人造衛星的軌跡及各種觀測計畫數值等等,並介紹福爾摩沙衛星計畫與數據分析。


6. 亞特蘭提斯號

在最後的展區中,以一比一的模型比例,展示大型的亞特蘭提斯號,讓觀眾可以親自走上觀看駕駛控制艙及太空人休息的地方。除此之外,還有重力體驗區,讓觀眾體驗搭乘火箭往返太空時,所需承受的重力考驗。


精密的駕駛控制台!
太空人休息跟吃飯的地方,太空人在這裡都不會無聊嗎!
/NASA的logo就貼在玻璃上。
國際太空站(ISS)是一個可以居住的人造衛星,是在軌道與太空中最大的人造物體,可在地球上月肉眼看到。包含了五個國家參與的聯合專案:美國太空總署、俄羅斯聯邦太空局、日本宇宙航空探險機構(JAXA)、歐洲太空總署及加拿大太空局(CSA)。太空站提供了未來在月球、火星、小行星的基地,亦是一個船員可以進行生物學、物理、天文、氣象等領域的實驗室。

一趟真實精彩的探索之旅

<NASA - A Human Adventure>展覽是一個相當精彩的科學展覽,許多大型精美的模型展出算是國際級大型巡迴特展中相當難得一見,臺灣的博物館都難以呈現這些新的、完整的太空科技物件。整個展覽以物件為核心,揭示了一趟特殊、需要眾多科學家研究人員投入的太空之旅。

在另一方面,雖然太空物件的展出相當震撼具有吸引力,但也缺少了一些相對而言有趣的故事,雖然不是展覽主軸,像是我就會很想知道太空人的一天及日常生活、太空人需要接受什麼考驗與訓練、太空人的日記或是傳回來的探測數據具有什麼歷史性或重大的發現等等。

記得之前在看<宇宙兄弟>時,漫畫描述了許多NASA有趣的小故事,像是接受NASA的考試必須經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各種不同領域如生物學、醫學、物理、機械背景的人都可以來報名,所以的人都想為宇宙探險盡一份心力。而真正在月球或是其他星體探險時,隨時隨地都可能因不熟悉的環境發生緊急事件,為了要活命,太空人必須運用自己的背景知識在太空力求生存,這些過程及細節都相當有趣,可以引起讀者興趣。

在展場中,有相當多的家庭觀眾,許多小朋友應該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實的複製模型,相信在看完展覽後,未來對太空科學能有更多一層的興趣。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應該看看這樣的展覽,這是地球人在宇宙探險的冒險故事!



-----INFO.-----
特展資訊 │ NASA – A Human Adventure
策展團隊 │ John Nurminen Events B.V.
參觀資訊 │ 科教館

6.14.2016

石油畫的浪漫 - 等我一億年Wait Until It Dries 周世雄個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6.6.4-7.24
文/CHING-YI CHANG

展覽入口如同深邃的洞口,反正的鏡面映出觀眾自己的倒影。
(以下照片由CHANG提供)



什麼是石油畫
無論在訪談影像或是展覽文字牆面間,周世雄說得很清楚,由於他的成場背景與環境,他選擇了他相當熟悉的材質─「石油」作為他創作的媒材。「石油畫」是周世雄創作的形式,為了體會純粹的藝術創作活動,他稱作自己在做「屬於自己的畫」。他描述了一個相當具有渲染力的故事。

「什麼是油畫?」這個問題相信在許多人的內心中,已經有了既定的印象。從繪畫史中,可得知以前的藝術家們自己使用各種礦石、染劑製作顏料,畫布也是層層處理過才使用的。而現代的創作者,從美術社購買顏料、畫布,並在所謂的二度空間中創造了三度空間的氛圍。畫布、顏料的組合對於大部分的創作者,已是一個不用去思考的操作形式,因為它已經相當完全並且經過考驗。

而周世雄的作品,最特別的是顛覆一般認知上對於藝術形式的框架,當顏料是純粹的石油,它的色彩是深邃無盡的黑,它的載體是透明的,代表了「石油畫」的獨一無二,它不在平面的二度空間創造特殊氛圍,不必再讓人們爬梳藝術史,去理解複雜的繪畫語彙。


中央緩緩移動的石油車,深邃的顏色相當魔幻。


觀眾看見石油畫中的自己。
Wait Until It Dries是展覽的標題,亦在牆上為一個標語裝置。
透明棺材中,石油長眠於此。
誰在畫中
在不大的展場中,觀眾僅能用畫的形狀去辨認作品的主題,〈父親〉、〈母親〉、〈好孩子〉、〈中式風景畫〉都是不一樣的尺寸及比例,彷彿一個家庭空間般訴說著藝術家成長的背景。在石油畫前,觀眾皆靠近地看著畫,但僅看見自己以及後面偌大的空間。人在畫中是流動的,就猶如石油在容器中不會乾涸,是流動的狀態。開放的畫面,石油就像一面黑暗開放的鏡子,反映了觀眾、空間、抽象的想法。不像鏡子般清晰,在畫中的自己,怎麼像是被石油吸進去的人物,卻可以不斷來回走動,靠近又遠離?當你看畫的時候,你在想什麼呢?這種前所未有的看畫經驗,是以往其他的藝術品難以給予觀眾的。周世雄講了一句相當浪漫的話:

流動的畫,如果現在你站在前面等它乾,那麼這個時間是永恆。

時間、石油、容器、量體、觀眾自身的影像,這些物質交織成了他的作品,在未來石油耗盡的世界當中,石油畫亦是藝術史的一部分,像是標本般置放在博物館中供人觀賞。它不但是二十世紀文明的象徵,也是一種利用藝術言語訴說人與物質的抽象關係。

我想唯有親臨現場,才能感受到石油畫作品的震撼及力量。


-------------------
藝術家檔案
周世雄,出生於台北,於倫敦學習藝術創作,2012年畢業自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以「石油畫」系列作品在倫敦受到注目,而後畢業自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雕塑系碩士,作品於各地展出。

展覽資訊
等我一億年─周世雄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