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2016

坂茂「讓建築創作與社會貢獻並存」建築講座─筆記分享

2016.11.30 臺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大會堂
文/CHING-YI CHANG


由TOTO及YKKAP主辦的建築講座,這次來分享知名日本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的建築理念,親切的坂茂先生,帶來了相當多有趣的建築設計過程的精彩故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畢業於南加州建築學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及庫珀聯盟學院建築學部(Cooper Union's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坂茂先生,回到東京之後成立自己的事務所。剛開始沒有建築的案子可以做,1986年時他開始做展覽[1],剛開始因為不想浪費昂貴的木材而使用回收捲筒當作隔間建材。

逐漸從小型建案開始實驗不同材質作為材料,坂茂先生在2000年時被選為德國漢諾威世博日本館的建築設計師[2], 因為強調環保材質,希望拆掉建築後建材都是可以回收的,他使用了紙製的外膜卻可以防火防水符合規範,而這個建築特別的地方在於拆掉的過程也同時是坂茂先生認為最美的時刻。

Japanese pavilion at the Expo 2000, Hannover (2000),來源:Wikipedia
Nomadic Museum(2006),來源:Wikipedia

接著,坂茂先生挑戰了許多被稱為是「游牧式博物館」的移動建築,他利用當地的貨櫃當作結構,創造了在紐約及加州河岸邊的NOMADIC MUSEUM[3],也創造了相當大的展示空間及觀影空間。

開放的空間對他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像是住宅作品PICTURE WINDOW HOUSE[4],就擁有大到相當過分的觀景窗,讓建築有非常好的視野,讓人想要住在這邊放鬆呢。

而利用收納櫃當作建築結構向上發展的作法,也在作品「家具の家 」[5]中實現(這跟日本人擅長收納的概念有點類似!)。

除了紙以外,坂茂先生也利用竹或木的材質來創造建築,像是採用竹藝竹編造型、可以引入自然光的大分縣立美術館[6] 或是Aspen Art Museum[7],使用類似斗笠的結構作為支撐屋頂的造型,不論日夜間看建築體都相當地美。

Aspen Art Museum at dusk,來源:Wikipedia

大分県立美術館,來源:Wikipedia


在世界各地設計各種大型場館、商業、文化設施的同時,坂茂先生同樣在另一種建築領域相當積極,那就是投入各地震災活動設計避難所[8]。從1991年的土耳其地震、2001年印度、2008年成都地震、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他都沒有缺席。坂茂先生在設計避難所的時候,也考慮使用當地的素材作為建築材料,有趣的是有時他徵集了啤酒公司的啤酒箱作為臨時避難所的基座(當然還是要考慮到色彩的搭配);當居民集中在大型體育館暫留時,他更與學生們搭建了許多隔間,因為即使在避難時,人們也是需要隱私的。當地許多居民都相當喜歡坂茂的設計,甚至認為這樣的臨時住所,也是可以長久居住下去的。


因此,坂茂先生也相當自豪,覺得自己可以用同樣的預算與空間,打造更好的環境給避難的居民,他說:

如果是人喜歡的建築,那紙也可以成為永久的建築。
---

►在Q&A的時間,主持人謝宗哲老師精選了三道題目與坂茂先生對談(以下為簡短節錄):

謝:坂茂先生在委託建築設計案與具有人道精神的行動、工作之間取得平衡呢?

坂茂:是利用委託案的金主捐獻來做災區的建案,災區的建案是無償的,但我很樂意去做。


謝:坂茂老師都是利用自然材質作為設計的元素?可以談談這個部分嗎?

坂茂:其實我並沒有說不喜歡鋼筋混泥土。我學生時代看建築大師的作品,會感受到每個時代都有流行的建築樣式,但是我不想這樣,我想要發明自己的建築材料及結構系統。在設計時會很自然地想要使用材質的特性,並利用當地所有用的素材。其實材料的強度不等於建築的強度,有些材料像是紙感覺上沒有很堅固,但是作為建築材料卻可以很堅固。

謝:坂茂老師在外國留學、在日本成立事務所,現在在世界各地有這麼多的案子,你如何看待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坂茂:我不太清楚東方及西方風格究竟是怎麼樣子。有人問我說使用紙是因為取自日本的文化嗎,我回答不是。我在一個地方做設計時,會尊重當地材質與文化,創造舒適的空間。


坂茂老師在演講的一開始就提到:
建築大多而言是為了特權、權利、財富而服務的,但是我想做的建築不只是這樣。天然災害及地震並不會帶來死亡,而是倒塌的建築才會帶給人們死亡,而我認為這就是建築師的責任。

クライストチャーチ大聖堂,來源:Wikipedia

クライストチャーチ大聖堂,來源:Wikipedia


最後,坂茂先生分享了他重建紐西蘭基督城的教堂Cardboard Cathedral[9]的案例,同樣用紙管所構成的屋頂,搭配了容器所構成的彩色玻璃,這個教堂最後成為當地居民的聚集之地。連十字架都是用紙管所做的!然而牧師知道後抱怨十字架怎麼用這種材質呢;坂茂先生回答:紙(かみ)在日文中也是神(かみ)的意思,所以紙做的十字架具有神的意義。牧師聽到之後,就非常地高興。

----

►筆記

最初知道坂茂建築師是某一年參觀南投埔里的紙教堂,發現被偌大水池包圍的紙教堂相當地特別又很美,是當地聚集居民的活動中心。其實聽著他的故事,最令人感動的是他為災區居民做的貢獻,是許多建築師都做不到的。確實相當多的建築都是為了服務權貴階級,然而卻也有許多建築師考量著環境或是想要更為大多數的人而服務,從許多建築展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思維也是當代建築設計的觀念之一,考慮到人與自然的共存共生。

沒有特殊地域思維及時代流行風格的坂茂式建築,跨越了國家及語言的界線,即使不懂建築歷史的人也可以理解,也可以單純地去喜歡這些建築物,想像建築可以留存很久很久,甚至都比人的生命還要長久。


-------
註:
[1] アルヴァ・アアルト展,ALVAR AALTO - Tokyo, Japan, 1986

[2] ハノーバー国際博覧会日本館,JAPAN PAVILLION, EXPO 2000 HANNOVER - Germany, 2000

[3]
ノマディック美術館 ニューヨーク,NOMADIC MUSEUM - NEW YORK, USA, 2005

ノマディック美術館 サンタモニカ,NOMADIC MUSEUM SANTA MONICA - Los Angeles, USA, 2006

[4]
ピクチャー・ウィンドウの家,PICTURE WINDOW HOUSE - Shizuoka, Japan, 2002

[5]
家具の家 No.1,FURNITURE HOUSE 1 - Yamanashi, Japan, 1995

[6]
Oita Prefectural Art Museum / 大分県立美術館,2014

[7]
Aspen Art Museum / アスペン美術館,2014

[8]
Disaster Relief Projects 災害支援プロジェクト

[9]
Cardboard Cathedral / 紙のカテドラル,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 クライストチャーチ、ニュージーランド,2013


//INFO.
SHIGERU BAN ARCHITECTS
http://www.shigerubanarchitects.com

10.27.2016

強化觀眾參與的博物館設計論壇─筆記分享

2016.10.20 國立歷史博物館

文/CHING-YI CHANG

覺得每次聽完講座都會把它收在筆記本中很可惜,這次難得因為工作可以在博物館聽研討會,決定來做個筆記,分享給喜歡博物館及展覽的人。這次的強化觀眾參與的博物館設計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on Designing for Visitor Engagement in Museum)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由博物館學會、英國萊斯特大學等單位所合辦,其中有許多相當值得分享的設計案例,值得細細品味。

1.      Mr. Martyn Best 新經驗,新空間─中東地區的博物館經驗

Mr. Best是文化創新(Cultural Innovations Ltd.)的CEO,同時也是一名建築師,文化創新負責提供許多各類型的博物館策略規劃及管理的服務。他認為整體的博物館展示是這樣的:

Strategy 策略
  
content and Interpretation 內容及詮釋
 
Exhibition Design 展示設計

他列舉以下幾個博物館設計的案例:

- Grand Egyptian Museum, Cairo開羅(預計2018年完工)

2003年競圖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離金字塔非常近,所以每年5萬名觀光客中有80%是外國人。考慮多國、多語言的觀光客是這個博物館設計最重要的事。



- Palestinian Museum, Birzeit   巴基斯坦

20165月開放,這個博物館靠近約旦河西岸,對於土地相當重視的他們,希望這個博物館可以展現他們的歷史並成為當地對話的中心。不過以色列的骨董文物法限制的因素,無法再此展示文物,因此將所有的文物利用雲端方式展現。



- Saudi Science Center Program,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想在國內各地建設科學教育中心,因此有了這個計畫,促成了14個科學中心,強調自主學習的機會。



- Jameel Art Centre, Dubai (預計2017年完工)

這個知名的藝術中心,致力推廣伊斯蘭的文化,他們重視創新發展的藝術、科技、商業。目標觀眾在25歲以下(這實在非常特別!相當重視年輕人的未來發展,讓國家更有競爭力。)



- Sheikh Abdullah Al Salam Cultural Centre, Kuwait

實在覺得中東博物館面積都大得驚人!這個綜合型的博物館展現了阿拉伯世界的科學傳統、建築、科學歷程,從不同世代的運輸工具到東南亞雨林的樹冠層,展現大尺度空間中不同向度的展示思維。

這個博物館包含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 Science Museum
- Museum of Islamic History
- Space Museum
- Fine Arts Centre
- Theatre



最後Mr. Best也給與大家在博物館設計時,需要的一些思考與原則:
1.      以觀眾為核心
2.      讓觀眾有參與感
3.      如何參與很重要
4.      想到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及最後的印象

#筆記

整理來說,近年崛起的中東地區,其博物館事業發展是相當蓬勃的,也因為許多歐美建築事務所、博物館設計專家參與,對於各國重新塑造博物館的計畫都帶著新的思維,不像過去許多老字號博物館展品必須遷就侷促空間而展示、詮釋,中東博物館的參觀經驗絕對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其實在一個新的博物館被創造的同時,其觀眾客群就是主要考慮的目標,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要考慮相當多的文化層面層,才能夠準確傳達知識及產生教育意義。




2. 丸若裕俊先生 商品的「製作」與「傳達」─文化的資源化,與地域攜手聯繫的方法

年紀相當輕的丸若先生,是株式會社丸若屋的代表,他致力發展日本文化的保存與復興,重新賦予傳統工藝及工業能量不同的姿態。這次丸若さん分享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案例─Dining Out



Dining Out是一個由汽車品牌Lexus主辦的企劃,將Dining Out這個活動拉開城市的餐廳中,到偏遠縣市的戶外邊界舉行。由世界級的主廚(江振誠,RAW主廚)運用在地的食材,打造完美的用餐體驗,像是在有田(ARITA)這個地方,料理所使用的器皿(有田燒)是在地的工藝師傅所打造的。丸若さん的團隊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工藝師傅相處、討論與合作,一百人的團隊打造為期三天的戶外用餐體驗。雖然在深山中的大雨與烈日中,所有受邀請的賓客都相當狼狽,但是在料理端上餐桌那刻,看見如此結合傳統與創新的陶瓷工藝,在這樣特別魔幻的氛圍之下,所有人都感動不已。

話說,這個案例分享跟博物館的關係在哪邊呢?

丸若さん提到:「體驗,才能留下記憶」

這與創造博物館參觀體驗的概念是一致的。我們都可以在這樣的活動中,從「過去」(傳統工藝)連結「現在」(當下的體驗),甚至創造「未來」(永續)!

#筆記

當前日本面臨著各府縣的傳統工藝與藝能逐漸消逝的困境,許多領域的設計師與文化財保護團隊致力於復興文化的行動,試圖讓舊的傳統與當代新的思維連接。而臺灣過去許多的傳統工藝,如今在許多公部門與私營機構的協助下,留存與延續。然而,博物館僅保存這些工藝,是不夠的,這些器物只靜靜地放在展台上,難以引起觀眾的興趣。

跟「人」息息相關的工藝,無論是編織、陶瓷、染布、木雕,都是需要溫度與觸覺的體驗,才能真正讓人記得。回到論壇的主題「強化觀眾參與的設計」其實也與近數年來的「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的理念符合,博物館展示不再只是將物件呈現與詮釋,而是要積極地讓人參與其中互動。



-------
INFO.


9.17.2016

印刷是一門有趣的學問─印–本–書 印刷美學設計展 X Books of Print

2016.8.5-10.12 新北市美麗永安生活館
圖、文/CHING-YI CHANG

圖 印–本–書 印刷美學設計展,2016年。

這個展覽實在是有點低調,但實在是一個可以得到甲上上評價的好展覽!在看展覽之前,可以先想想幾個問題:


  • 你多久沒有閱讀一本書了呢?
  • 在這個數位資訊佔有人們大部分生活的時代,你仍喜歡購買書籍,感受紙的顏色及油墨的溫度嗎?
  • 你喜歡的書長得什麼模樣呢?


在「印–本–書」展覽,解釋了相當多書籍、紙類的「印刷術」,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讓觀眾暸解「一本書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並搭配許多裝禎設計師、印刷職人的影片、作品及文字訪談,展現了書籍印刷的奧妙及趣味細節。

圖 鉛字印刷的迷人之處,就是整齊排列下,可以看見些微字及字的不同(可能因為磨損或常用字的影響),尤其在電腦印刷沒出現之前更容易發現這種狀況。

1. 印刷知識的增長

(A) 版印技術
由於我曾經也在大學時修過不少版畫課程(金屬凹版、石刻版、孔版課程等),因此對這個展覽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展覽中詳細介紹了幾種印刷方式:凸版、凹版、孔版(網版),並附加許多紙本作為補助說明,讓觀眾一舉理解這些印刷方式對於色塊的表現、印刷字體的強弱、線條銳利度的差異。而且版印必須使用相當多的工具作為補助及校準的工作,每一項工具都有其特別的用途,版印實在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

圖 介紹各種印刷術。

圖 照相樹脂版細節的細節,實在很迷人!

圖 孔版(俗稱絹印)可以印帆布包或是表現大色塊,套版是最常讓顏色豐富的做法。

 (B)紙的選擇
另外印刷的載體「紙」的材質選擇,也佔有印刷重要的一部分,有些紙容易吸墨、有些紙則適合做為封面、扉頁。紙的紋路及細緻度影響著人的觸覺,紙面的顏色飽和度則影響人感覺這本書是溫暖或是冷冽。紙的挑選應是所有設計師、編輯、出版者的重要考量。

圖 上方懸掛不同的紙材。

圖 此區提供經典紙品樣本(Paper Sample),觀眾可以索取不同紋路及特色的紙樣,感受相異的「紙的氛圍」。

2. 書本總是充滿著各種細節

另外展覽中值得一看的是設計師們的訪談,設計師對於書印刷都擁有獨特的觀點:「什麼樣主題的書該如何表現」、「字體如何影響了書本的視覺設計」,相當值得參考,像是設計師陳星凱、何佳興的設計理念都滿值得學習的。

圖 很喜歡設計師陳星凱的這段文字「我喜歡用字體與文字的語氣是一致的。例如,張狂的詞就要用強烈、大膽的黑體……特別為字體設計適當的表情……。」

3. 世界最美的書

展場在後半部分最棒的設計,是讓觀眾自己翻閱各國許多特別的裝禎書籍,有幾款設計真是棒極了!記得在上海時也曾在新華書店看過這樣的企劃,將過去這一年度出版的書籍評選並展示「中國最美麗的書」。能夠親自碰觸不同材質的書籍設計,紙與墨的所共同打造的成品,果然能夠帶給人們許多不同的溫暖。

最後還有一區介紹ZINE,在藝文出版界流行多年的ZINE,是獨立出版者為了小眾所製作的文字圖像出版品,通常是原創、擁有獨立圖像風格的刊物為了「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DIY製作或限量印刷[1]。


圖 觸摸你覺得美麗的書設計吧。

圖 對這種書邊上美麗顏色的書相當沒抵抗力,此為《魯迅箴言》日語版。

Photo/圖 特別的燙金讓封面加分(左);有些書本不整齊書邊(右),保留印刷過程的痕跡。
圖 ZINE最棒的是,你無法想像翻開之後的內容,總會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及圖文在裡面。

展覽用了一種拆解手法去展示「印書籍」這件事,重新取樣了印刷術的脈絡,採取了「過程展示」(procedure exhibits)的方法,將生產或是製作過程為框架,說明技術的內涵意義,及思考「為什麼這樣做」的問題。這樣的展示方式可以讓觀眾對於「書印刷」這個特定主題印象深刻,進而理解、感受。看完展覽後,相信在購書時,會對書本的設計及印刷有更多的觀察及想法。


----------
[1]想要瞭解ZINE的話,可以點選下列連結:
下北澤世代→
田園城市風格書店會舉辦百元ZINE活動→


INFO.
----------
新北市美麗永安生活館
展覽資訊→

9.06.2016

活躍於國際的佐藤大─日本nendo設計展in Taipei

2016.8.27-10.30 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圖、文/CHING-YI CHANG



強烈建議要去看展的人可以先去看《「!」的設計:設計鬼才佐藤大的10個創意關鍵字 》這本書,會有莫名的感動。當初閱讀完這本書後,覺得這個建築設計出身的佐藤大在小尺度領域(傢具、商品)設計中還能夠如此細膩及活耀,實在太厲害了!
在書中有許多相當有趣的設計概念,針對不同市場規模(歐洲、亞洲)及不同委託對象(品牌)而提出的設計思維,對於即使不是做設計的人,在各種企劃或需要提出創意點子的人來說,都是相當受用的經驗。

而這次,台灣設計館引入佐藤大工作室nendo的作品,超過200件設計展出,對許多設計迷來說,實在是相當難得的經驗(畢竟這些設計商品,平常也都買不到!所以也看不到)。

來說說這個展場的三項特色:

1. 以櫥窗方式展現百樣設計

相信佐藤大在得知nendo要在松菸這個古蹟場所展出時,必定有許多考量,像是走廊動線、光線、管線、顏色氛圍等等。展場呈現「回」字型動線,讓觀眾經由1至100編號細細瀏覽不同的商品設計,聽展場的志工說,僅在牆上放置英文與插圖說明是佐藤的理念,讓觀眾專注看設計(中文說明在小冊子上有提供,也因為資訊或是設計知識可以輕易在網路上取得,來源:佐藤大策展專訪全文_Design雜誌)。因此,以特別的藍綠色、木框櫥窗貫穿了百樣設計展示,在櫥窗空間中,觀眾可以看到設計的全貌。

圖 以櫥窗空間展示。





圖 以特別的藍綠色作為底,白色文字呈現說明。




2. 設計圖絕對是重點,一看就懂

nendo所展示的設計單品,通常都會有一個單詞搭配圖說。最優秀的設計是,常常不需要閱讀內文,光看圖說就知道設計概念了!在許多商品中,許多設計概念更有一種隨心所欲將物的「形」當成實驗或遊戲的直覺,充滿趣味。

圖 像是這個與三宅一生合作的椅子,是佐藤大以「隨興地創造」的原則產生的設計,將三宅先生擅長使用的材質聚合起來,從中間劃開就成了一張擁有自由形的椅子。

圖 thin black lines這件作品也是概念相當強的設計,使用一條線就讓椅子成形,讓觀眾擁有錯視感,這款設計曾在英國Saatchi Gallery展出。
圖 totte-plate,這食具最棒的就在有個一體成形的把手,如果裡面的食物很燙可以直接拿起,還可以掛在牆上。
圖 kazan,這款像火山一樣的小金屬,是放置抽取式衛生紙的工具,讓人不用再煩惱醜醜的衛生紙外盒了,直接讓衛生紙裸著吧!

3. 一次蒐集全球各大品牌的創意商品

nendo在米蘭有設辦公室,而許多案子也來自歐洲不同客戶,因此在次展覽中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知名品牌。展場大概是依照地區的設計排列,依序是歐洲、亞洲。

再來說說我最喜歡的幾項設計:

圖 Mub americuno Starbucks星巴克杯,這件商品實在很可愛,在杯子倒掛的時候還假裝是有飲料的相當幽默,是佐藤大所提出的「建立全新的連結」設計概念。

圖 snow dome,香水控應該會很喜歡這個設計,沒想到平常是水晶球,倒過來是香水!相當美。

圖 ribbon,這款香水應該擄獲少女的心,緞帶同時也散發著香味,實在太夢幻了。

圖 stay-brella,雨傘特別的把手設計讓雨傘能夠直接立在地板上不用傘架,相當實用。

圖 chocolate-paint,喂~這款巧克力實在太犯規了!怎麼可以假裝成油畫顏料的樣子呢,切開之後內餡還流出來。

圖 這款簡潔有力的辦公室for Offecct座椅,實在很想試坐看看!

參觀完超過百件nendo的設計產品,對照書本中所提出了數個創意關鍵字,其實能夠感受到佐藤大對於設計有一套別於傳統設計概念的方法論,尤其是一種自由卻帶有邏輯性的設計方法。在培育設計的階段,佐藤大提到nendo的方針是:
一、發現許多七十分的點子。
二、以「三倍數」歸納出超乎客戶期待的簡報資料。
由此可見,他相當重視設計思考及運用全力的工作態度,也許這就是nendo可以拿到各大品牌的委託與維持高品質設計能量的秘訣。

最讓我感動的,其實是佐藤大在蒐集靈感的方式,他認為靈感不是一直刻意去尋找的,而是要保持一種「過濾器」的感知狀態,進行日常生活,才能夠發掘各個事物間的差異及存在的故事,也就是說,設計師要懂得生活!日本的許多設計師常探究事物的「本質」去看待生活,發展設計,打破原有的界線,產生些微的差異感,這樣的概念可以讓我們思考無論是設計、企劃或是展覽上都可以擁有新想法及突破原有的偏見。

描述了這麼多,不如直接走入展場看看nendo精彩的設計吧!


INFO.
------
佐藤 大(Oki Sato)
1977年生,建築學位畢業的他,2002年成立了「NENDO工作室」投入設計市場,跨越了建築、室內、展示、傢具、工業、平面設計多種領域,與全球各品牌合作,曾獲Newsweek誌「世界が尊敬する日本人100人」、「世界が注目する中小企業100社」獎項。

裡面還有相當多的設計圖及說明,值得去逛逛。


8.01.2016

原來編輯這樣想!《POPEYE》與《&Premium》總編輯造訪台灣

城市潮流編輯部 POPEYE X &PPREMIUM 台北限定特展 敦南誠品
2016.7.15-7.31

圖、文/CHING-YI CHANG



大概從某一年去日本旅行前,就開始迷上了許多日本雜誌,最喜歡看到雜誌封面那一瞬間之外,除了亮眼的版面設計,有一種「天啊!原來這種主題可以做成雜誌!」的驚呼!雖然蒐集不多,閱讀雜誌的歲月也相當短(編輯資歷:斷斷續續,雖然與友人曾在多年前製作Zine,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經驗)。回顧我喜歡的日本雜誌應該算是BRUTUS吧!

圖 我蒐集的雜誌,最喜歡的幾期!幾乎都是BRUTUS CASE的專題,最喜歡室內設計或是旅遊主題,另外攝影家森山大道特輯是因為看了他的自傳覺得很感動就購入了!另外おいしいお菓子講的是日本零食相當可愛!

非常有趣的是,我在翻閱雜誌時,就會想像這些印刷精美的內容,是如何呈現在實體展覽中。有時候我認為編輯與策展有著非常雷同的性質,同樣決定主題、深入探討、試圖用各種手法說一個故事給觀眾(讀者)。在網路資訊不斷竄流的時代,雜誌與展覽都面臨著數位化的問題。編輯與策展的思維某種程度類似,卻又在2D及3D上各有不同的表現手段與界限。

這次由黃威融策畫的潮流雜誌展,邀請了知名日雜《POPEYE》及《&Premium》的總編輯來臺灣,並舉辦工作坊,進行台日雜誌編輯會議的交流。展覽基本上呈現了兩大雜誌的定位及如何影響這個世代的男性女性讀者,對於沒有翻閱過這兩本雜誌的觀眾來說是一個相當新奇的體驗;而對於熱愛這兩本堪稱雜誌典範的編輯、雜誌愛好者而言,是一個相當難得近距離觀察、剖析雜誌結構的機會。

#展覽速記

三項特色:
1.直接介紹《POPEYE》及《&Premium》兩大雜誌的核心理念
2.以總編輯的具體角色述說編輯二三事,類似總編輯的日誌形式
3.細節呈現雜誌企畫思維及相關概念,如:年代、主題取材、視覺傳達的應用


圖 傳說中的Magazine House,出產過許多相當暢銷的雜誌。

圖 兩位總編輯在工作桌前的樣子。

圖 牆上充滿了總編輯語錄!總覺得日本人擁有堅強的信念。


圖 現場也放了幾本《&Premium》編輯部出版的專題《cooking》、《New York》、《bread》供讀者翻閱。

圖 40週年的《POPEYE》,內頁附有40年前的創刊號,對照起來真的非常有趣!

圖 其實《POPEYE》最讓人值得玩味的,在全世界漫遊的男子們,他們的穿著品味、物件、喜歡去玩的地方在在都展現了當地的文化,有時候這些東西男生女生都喜歡不是嗎?
圖 校色也是編輯重要的工作之一。
圖 另外一區也邀請台灣知名人士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日本雜誌。
圖 《&Premium》在2015年推出了「為大家帶來幸福的麵包」特輯,真的讓人覺得:哎呀!幸福這件事原來可以說出口,好像真的可以展現在食物上呢!


#編輯會議筆記

相當榮幸可以參與這次的《&Premium》編輯會議,讓自己的企劃案與不同的雜誌編輯與企劃人員分享,覺得相當收穫滿滿。這次大家分享的題目是:
假設要製作給日本讀者的《&Premium》,以〈台灣特輯〉為主題,提出企劃案。

總編輯芝崎先生在一開始就提到:

1.簡報時,可以想如何貼切地呈現在紙本上
2.想法不必太具體,太現實面反而會有點無聊
3.思考想要的內容,是去感動讀者,有時候編輯想要做的內容不一定與讀者喜歡的相同

然後接下來就開始大家的提案簡報了!在這之中我也學習到許多有趣的建議與觀點:

1.若是以台灣的「音樂祭」為主題就可以將重點放在音樂祭本身,人的生活風格穿著等。
2.以「台式料理」為主題的話,可以更告訴讀者這些情報是誰給的,展現專家的專業性,或是由編輯自己登場來介紹(這樣在日本是非常流行的作法!)
3.對日本人而言,如果可以用一個歐美人士的角度在台灣旅行,可以傳達完全不同的角度。
4.用「語言」作為切入點是相當有趣的,讓人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5.如果以「台灣高山」作為主題,可以加上多一點人情味在裡面,像是介紹爬山者或是住在山中的人。
6.以「時間」作為切入點是相當細膩的,像是幾點起床、出發、回到都市與地點,這樣的故事很有情境。
7.以「溫度」來詮釋台灣的點子滿新穎的,若是用超級熱的台灣夏天做一個特輯,反而是一個賣點。

另外,我相當好奇的是:
總編輯如何選擇呈現「台灣」,是用一個廣泛的角度或是聚焦的主題呈現呢?
芝崎先生回答:
製作指南書的時候,自然會採取廣泛、較散的方式呈現,可能會有趣可能也不會;但若是呈現聚焦的主題,就必須找到很強的取材,才會有趣,但也可能賣得好或不好,這沒有定論,以總編輯的角度而言,是要考慮銷售量的。

最後,總編輯認為對於網路資訊的衝擊,雜誌需要創造自己的情境,讓讀者樂在其中,應該要想著整體的呈現有起承轉合!

另外,九月份的《&Premium》主題是「故事」,讀者們可以盡情期待喔!

圖 提案中!/On desk提案 Facebook提供

圖 大家與總編輯芝崎先生的合照/On desk提案 Faceboo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