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2015

小展覽出擊!有限空間 ╳ 最佳表現


文/CHING-YI CHANG

相信許多人都認同展覽不是一門容易賺錢的生意。最初由博物館、美術館所製作的常設展或是聯手與國際型策展公司,將超級展覽(blockbuster exhibitions)發送至各個國家巡迴展示,藉此共享國際間的資源、分擔保險與運送費用。大量的雙年展、三年展、藝術季都包含了許多策畫團隊、企業贊助及動員大量人力,策展人(curator)地位一躍為展覽製作中最重要的掌握者,進行各式對藝術、歷史、文化不同的實踐。

不同於大型博物館的展覽製作,小展覽除了場地小以外,其支撐的物件多半較輕盈且容易拆卸;相對而言,物件的安排比較彈性、參觀動線更自由。觀眾更可以在小展覽中,發現策展人的巧思與創意。究竟在空間尺度、預算、資源都有限制的小展覽,是如何在多重設限中呈現內容主題呢?

在年末此時將回顧2015年幾個在臺北舉辦的小型展覽為例,指出小展覽在展場設計上的關鍵點。


1. 明星_川島小鳥写真展(信義誠品,2015)

木框屋頂區隔了照片的空間,
照片輸出直接貼在牆面上,
形成大型影像牆(以下照片由Chang提供)
光線與攝影相互輝映
觀眾排隊進入特別打造的小房間,有特別的影像設計

芒果冰是川島先生對臺灣美好的記憶

熱愛臺灣人情味的日本攝影師川島小鳥,多次旅臺拍攝地方風景與人,這次「明星」攝影展與設計師遠藤治郎打造誠品信義店於6樓展演廳空間。展覽空間架了一個木屋骨架結構搭配具臺灣特色的塑膠防水帆布,周圍則利用高低層板隔間,以展示全尺寸的照片。而最大的牆面則利用馬賽克拼貼的概念,將大型照片再現。另外,更讓觀看視線與動線相互串聯,讓觀眾可以用不同角度觀看川島小鳥的攝影。觀看攝影,將不再只是觀看被裝裱的照片,更增加了觀看視角的選擇度與自由。


2. 社計思維 Social Design(中山設計產業園區,2015)



設計師藉由設計解決社會問題

展場平面圖

給視障人士所觸摸的浮世繪畫作
防災安全帽平時作為椅子的設計


特殊的家具在地面平台上展示

再生回收的材質可以成為商品

最後在牆面展示設計構想與演變過程

由日經設計(NIKKEI DESIGN)總編輯丸尾弘志所策劃的展覽「社計思維」以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為主題,關注弱勢族群、災害防治與復興、永續環境設計等議題。位於中山設計產業園區二樓,展場設計以臺灣在地的竹木與布面材質組合成的曲面,使參觀動線成為一個U型,而展台或展架多以合成板主,材質多不做太多加工。展場更利用大量懸吊式與高度略低的展台陳列各式各樣的設計物件,讓展示顯得輕盈具穿透性,而且更強調這些東西可以回收再利用,達到資源永續的理念。


3. 都市果核計畫第三站:新富市場(JFFA,2015)


使用木框加強市場攤位的意象

重現當時的攤位物件

由Mr.Box袖珍模型設計製作攤位模型,幾可亂真
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提供觀眾翻閱



萬華的「新富市場」曾為在地生活的核心場域,2015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選定逐漸沒落的新富市場作為「都市果核計畫」的第三站,在古蹟再生工程前,舉辦短期展覽「新富八十好歲食」與活動,探詢過去商家與居民在此生活的故事。由Archicake Design作展場設計,我們可以看到U字型的展場,以中央的走道為主動線,四周則再現了市場攤販的物件並播放投影影片訴說他們的故事。臨時性的展覽,表現了部分市場的樣貌。當然不可能完全重現市場擁擠繁榮的樣貌,而是以舊時物件為主體,推砌出一格格的不同特色的攤販,讓觀眾看到特定物件聯想至傳統市場的特定食材或商品。展場主要以仿舊或具有歲月痕跡的材質呈現,在上方空間以立方結構體為裝飾。展場充滿了舊時記憶,展板圖說則懸吊、放置地面穿插在展場中,以少量介入包裝室內空間,呈現了過去生活的部分樣貌。


從攝影展、設計展到與在地連結的主題展,小型展覽以在地的材料、最低限的手法包裝展示陳列,他們的共通點是根據展示主題的概念發揮,試圖在有限的空間中,盡力展現物件的特色。小型展示沒有大量的資源在背後支撐,但也可能更具體傳達展示的理念,或許也會在觀眾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