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pture the
Moment: the Pulitzer Prize Photographs
2013.1.18-4.17
文/Ching-Yi Chang
這幾個月以來在臺北華山文創園區展出的「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引起不少人的關注,這個展覽算是臺灣近幾年少有的大型新聞攝影展覽,以美國新聞業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獎(The Pulitzer Prize)為主角,展示超過半世紀以來歷屆的新聞攝影得獎作品。時藝多媒體也使用相當多的宣傳手法吸引觀眾看展覽,也讓觀眾體驗、參與新聞攝影的媒體形式。
何謂普立茲獎?
普立茲獎(The Pulitzer Prizes)是根據Joseph Pulitzer的遺願,由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所管理與應用,創立於1917年,至今普立茲獎包含21個項目。從1999年開始,因應數位媒體的發展,委員會批准線上報紙的提交;2011年增加了多媒體類的獎項。普立茲獎是屬於美國公民的獎項,它持續使用在獎助鼓勵、公共服務、美國文學與教育的進步上。普立茲獎有兩大分類:一是新聞類,包含新聞報導、評論、寫作、編輯等項目,此類限定在美國所出版的報紙;二是文字、戲劇與音樂類獎項。新聞攝影是普立茲各個新聞獎項中的一個環節,攝影類獎項首次出現在1942年,目前的獨立獎項有「突發新聞攝影」 (spot news photography)以及、「特寫攝影」(feature photography)這兩項;其他報導類獎項中也有包含新聞攝影的照片[2]。
Capture the
Moment,我們看見世界什麼?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從2000年開始巡迴美國各地與海外博物館、展覽空間,策展人為Cyma Rubin,她與奧克蘭論壇報的Eric Newton合作;展覽也由NEWSEUM與Bussiness of Entertainment公司所籌畫、執行。此展覽標題 ‘Capture the Moment:
The Pulitzer Prize Photographs’也點出此展覽的核心-攝影捕捉新聞事件瞬間的本能。展覽共展出151張照片,以十年為單位分區域,讓觀眾瀏覽最早的黑白底片攝影跨越到數位照片檔案,精心安排的展示元素:照片篇幅的適當、攝影者拍攝照片的精準敘事、符合觀看視線高度與唯美的打光,使觀眾像在翻閱一本精裝的新聞攝影刊物一般。
圖一 The photograph Burst of Joy (© Slava Veder / Associated Press) |
圖二 Yamaguchi, center, after withdrawing Japanese long knife (dosu) from Inejiro Asanuma |
展覽最用心的部分在於照片旁邊所附加的文字,大量描述攝影者拍照的心理歷程與拍攝經過、對各式各樣的議題:災難、政治、種族、救援、饑荒、體育、社會關懷的看法。根據普立茲官方所出版的書籍做編纂與取材,展覽橫跨的議題、參與的攝影者、團隊都是相當豐富的,尤其對於歐美觀眾而言,這些切身的題材更是喚起他們過往的記憶。大量對於戰爭的描述,像是1973年的得獎主Bob Stirm拍攝的Burst of Joy為越戰結束歸來(圖一);而政治題材也是常出現的,由Yasushi
Nagao拍攝山口二矢刺殺日本社會黨政治人物的照片更得到1960年的普立茲獎與世界新聞攝影獎,令人震撼(圖二)。曾經烙印在歷史中的新聞事件,甚至,許多長期存在的貧窮、饑荒、災難、社會邊緣問題,都是觀眾可以在展覽看到的,每走一步,下一張照片便可看到這個文明世界的殘酷、悲劇與溫情。
冷默的旁觀者
長期關注新聞攝影獎項的觀眾便會知道,這類的新聞攝影比賽早已公式化,如荷蘭的世界新聞攝影展(World Press Photo)或是國際年度攝影獎(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都是每年攝影師爭相報名、累積資歷的獎項。對照這幾個獎項同一年的得獎作品,不難發現同一張照片獲得數個新聞攝影獎項的例子不算少見[3]。許多悲慘、讓人落淚的照片成為許多攝影師獲獎的作品,中間所蘊含的矛盾與權力,讓許多人批判新聞攝影-攝影者與被拍攝者的複雜關係。當然,在相信攝影者致力於揭露新聞事件真相的同時,也必須檢視新聞攝影所標榜的「客觀性」是否將人變成冷默的旁觀者?相信這是許多攝影者在道德與職業中不斷擺盪的課題,如贏得1994年普立茲獎、拍攝蘇丹的飢餓(The
Starving of Sudan)的攝影師Kevin Carter,最終受不了各種壓力自殺身亡,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無論是攝影者甚至是觀看這些照片的觀眾,終究無法真的體會這些被拍攝對象的感受,那在看完這些震撼人心的照片後,能夠留下什麼?人們將對這個世界作更多的努力,或是繼續選擇製造大量的、同質的影像,沒有任何改變?或者,這也只是一種將新聞攝影美學化的手段[4],然後人們可以藉此展覽哀悼一個小時,繼續安心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結語
這個展覽,訴求不同層次的觀眾群:對於專業攝影者、記者而言,這是一個觀摩美國報業新聞攝影的機會,也是一個經由文字、照片雙向理解新聞攝影這項專業的途徑;對於研究攝影的人而言,也是一個重新省思、包容不同意義、不同功能之攝影的經驗;對於大眾而言,是一個理解「新聞照片」背後所隱藏的結構與意義所在,尤其是攝影者在拍攝事件本身、對於事件的理解程度、對於被拍攝主題的執著。對於臺灣的觀眾而言,這是一個藉此理解新聞攝影課題的機會,也是一個探求「新聞影像與人」關係的經驗,甚至,也能試圖理解、不獨斷地思考更多的新聞事件與社會議題。
附記:
Cyma Rubin也導演了與展覽同名的紀錄片,Moment of Impact:Stories of the Pulitzer Prize Photographs(1999);相關戰爭攝影的紀錄片,如Christian Frei所執導的War Photographer(2001)。
[1] 美國的NEWSEUM新聞博物館,內設普立茲獎攝影展示廳,展示歷年來的得獎作品,對新聞攝影的推廣也不遺餘力:http://www.newseum.org/index.html
[2] 參考普立茲官方網站:http://www.pulitzer.org/
[3] 2012年由Massoud Hossaini所拍攝阿富汗喀布爾爆炸事件的照片同時得到普立茲圖發新聞獎、世界新聞攝影獎突發新聞獎第二名、國際年度攝影獎突發新聞首獎。
[4] 關於苦難的新聞攝影照片在博物館展出的議題,可以參考:
Reinhardt, Mark, Edwards, Holly & Dugganne, Erina (Eds.), 2007. Beautiful Suffering: Photography and the Traffic in Pain. Williamstown, MA: Williams College Museum of Art.
[2] 參考普立茲官方網站:http://www.pulitzer.org/
[3] 2012年由Massoud Hossaini所拍攝阿富汗喀布爾爆炸事件的照片同時得到普立茲圖發新聞獎、世界新聞攝影獎突發新聞獎第二名、國際年度攝影獎突發新聞首獎。
[4] 關於苦難的新聞攝影照片在博物館展出的議題,可以參考:
Reinhardt, Mark, Edwards, Holly & Dugganne, Erina (Eds.), 2007. Beautiful Suffering: Photography and the Traffic in Pain. Williamstown, MA: Williams College Museum of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