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HING-YI CHANG
每一次在美術館看到許多建築師所製作的模型展覽,都深深感到不同領域的專家的想法與設計理念都不斷用自己的方式,影響這個社會與城市的樣貌。雖然目前在建築事務所工作,但接觸都是大型公共建設的建築類型,每次看到像日本許多建築師參與地方改造的新聞時,總想著「原來建築師真的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呢!」究竟一個建築師及他的事務所,如何去關心他們生長與居住的地方呢?他們究竟帶著什麼樣的思維去改造他們所熟悉的風景?
我想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活出場所」展覽是一個相當帶有情感的例子。
展覽筆記
展覽包含四個主題「與時間做朋友」、「認真地生活在山海土水之間」、「大棚架和地景參考線」、「記得身體、忘記時間」。敘事的軸線是由一群有想法的年輕人,受到宜蘭這塊土地的啟發開啟了故事,他們逐漸花許多時間在宜蘭平原的水系、海岸線及公共系統上,貼近宜蘭人的日常勝活、在自己的腳步上默默地耕耘著。
田中央使用了「維管束」來形容自己的計劃,像是植物運輸養分及水分的部分,逐漸將自然的能量灌溉到宜蘭的土地上。在這之中,有許多有趣的作品,例如:西堤屋橋與宜蘭河河濱綠廊、丟丟噹森林、三星全天候型廣場、石牌金面展望台、員山機堡,以及在最後的空間展出的櫻花陵。這些作品都有一種與人、與自然貼近的共同特質,不張揚地融入在當地的環境中。
圖 礁溪生活學習館模型。 |
圖 石牌金面展望台結構模型,從影片介紹中可以看到展望台的景色相當美,座落在許多蕨類植物旁。 |
圖 羅東文化廣場模型局部,利用較剛硬的材料串聯「文化工廠」的意象, 以棚架的概念讓人的流動成為此處的特色。 |
圖 櫻花陵,本是公共建設道路的一環,田中央在此製作成一個彎曲的橋, 在結尾的地方又開展山的視野。影片中播放了從施工到落成的影片。 |
擁有共通理念的夥伴們
從每個作品的概念中,都可以感受到田中央工作群的理念。在展覽的最後一區,以年表的方式展出田中央的夥伴們的移動軌跡,何時加入田中央的行列又何時離開。可以看到事務所的成員們是將生活與工作合而為一的,因為認同田中央的理念而加入團隊。
之前在黃威融的書中[1]看到Shopping Design團隊曾經訪問過黃聲遠建築師及田中央工作群,最後的這張圖片,他們在田野及空地中的合照很能表現田中央的夥伴們的工作態度,是如此喜歡宜蘭這塊土地,他們都是建築的狂熱分子!能夠找到一個如此認同的理念,並且朝著目標前進,真是一件幸運的事!
圖 田中央夥伴的工作時間軸。 |
圖 現場提供許多田中樣的報導或是書籍書籍,提供觀眾翻閱。 |
圖 最後這段文字搭上外面的風景,很有田中央工作室理念的感覺。 一個擁有理想的人,如何在奮鬥多年後,仍保有自己最初的想法呢? |
若是展覽,就應該注意的二三事!
然而就一個觀察展覽的角度而言,這個展覽在指示或說明系統上,是有缺陷的:
第一,展覽的第一站雖然是在日本,但是搬回臺北展出時,牆上卻只有英日文說明、缺少中文說明(僅製作了導覽手冊),造成閱讀的障礙。
第二,許多模型放在鏤空的展台上並沒有標示得很清楚,觀眾其實難以去辨識哪個模型是哪一個案子的,造成理解上的錯誤。
這兩項展示的安排大大阻礙觀眾深入理解展覽內容,對於非建築設計背景的觀眾而言,辨識模型其實是有某種程度的困難。
展覽,並非只是熱情地傳達自己理念的一種方式而已,而是要讓理念有效地傳達給觀眾,很多觀眾也許是第一次接觸展覽內容,不知道案例的前因後果與脈絡,展覽應該要讓大部分的人都能理解才是。建築人在展現自己對於土地的熱情之外,也不能忘記這樣的原則,將自己的理念適切地傳遞給觀眾。
註
[1] 黃威融(2014),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INFO.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