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HING-YI CHANG
Jean Baudrillard - Photography and Passwords展覽DM(Chang/提供) |
我第一次接觸到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論述,是他的著作《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中對博物館中「物件」的觀點。這次在鳳甲美術館的展覽〈尚.布希亞 攝影x密碼個展〉,由林志明教授所策畫,可一窺布希亞的攝影作品與其觀點之間的對照。
布希亞強調真實(Truth)與意義(Meaning)的缺席,他使自己作為一個「非專業」攝影者的身分與視角,自1970年後多次的美國與日本的多次旅行,他緩緩地進行著攝影的實驗。從交換主體與客體的觀點來看,「被拍攝物體的存在」已經大於攝影者本身的主觀意志,對布希亞而言,攝影是失去自我的行為(photography is an act of losing self identity)。這樣的觀點非常有趣,彷彿物體吸引著攝影者去拍攝,但其實,攝影者通常也意識地選擇了攝影對象,感到一種非日常的瞬間與衝擊,而布希亞也說過:
攝影的樂趣是一種客觀的歡愉。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體會到這種影象的客觀狂喜(transport objectif),比如某個清晨,在一個城市裏,或是在一個沙漠之中,這樣的人完全不能理解世界是具有想像科學中的微妙成份(la délicatesse pataphysique du monde)。[1]
此次展覽分為三個子題:「光的誘惑」、「城市與物件」及「擬像與密碼」,分別展出布希亞的二十幾件作品,並以訪談影片作為對照。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光的誘惑」這個主題:坐在街角被太陽曬著的男女一景‘Sainte Beuve’(1990)、布幔、沙發、自拍照,光影的夢幻使照片像幅油畫般濃烈;或是「城市與物件」中的機場、沉在水中的車輛、正在施工的公寓圖板悄悄融合於街景中,這些景物都相當平凡,甚至是無法被查覺,卻只有攝影者發現了它的魅力。
Jean Baudrillard: The Ecstasy of Photography, installation view, ACCA, 1994. Courtesy ACCA Archive |
I like photography as something completely empty, ‘irreal’, as something that preserves the idea of a silent apparition.[2]
註:在2012年時,由策展人Fei Dawei所策畫,CAFA Art Museum展出一系列布西亞的攝影作品,展覽名稱為〈消失的技法〉(Vanishing Techniques),為國際展覽的第二站:
http://en.cafa.com.cn/vanishing-techniques-photography-of-jean-baudrillard-opens-at-cafa-art-museum.html
[1] 引自林志明,2000。布希亞論攝影,資料來源: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articals_01.htm
[2] 引自Jean Baudrillard. “I Don’t Belong To The Club, To The Seraglio: Interview with Mike Gane and Monique Arnaud” in Mike Gane (Editor) Baudrillard Live: Selected Interviews. London: Routledge, 1993: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